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苗栗縣 - 外埔漁港



外埔漁港簡介

外埔漁港位於苗栗縣後龍鎮,中港溪口與後龍溪口之間,後龍濱海遊憩區南方,為本縣最具規模之第三類漁港,外埔漁港早期以快艇一支釣的形式聞名,經過苗栗縣政府的改造成為休閒觀光景點,空氣中原本瀰漫的魚腥味改以咖啡香取代,而印象中的髒亂景觀,則改為充滿海洋味道的地板鋪面,以及沿著堤坊建築的木棧道,改頭換面的外埔漁港,矢志向淡水漁人碼頭看齊,將成為後龍鎮的代表景點。

外埔漁港-合歡石滬

合歡石滬位於外埔漁港附近,擁有300年的歷史,與澎湖知名的雙心石滬是一樣的捕魚原理;合歡石滬是以礁岩在海岸砌成一座圓弧型的磯牆,當海水漲潮淹沒磯牆時同時帶入魚群,退潮漁民就可前往收穫,這裡有一個觀景台,現場還立有清朝時期的石滬買賣契約及管理辦法解說牌,民眾可以藉此了解一些歷史文獻;苗栗縣沿海以往有過22座石滬,但目前僅剩『合歡石滬』及『母乃石滬』兩座石滬,其中又以合歡石滬的規模較大。



資料來源:http://tourguide.tw/miaoli102832.php
by 陳冠妤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傳統漁業新契機 澎湖石滬轉型休閒娛樂

澎湖石滬是1種潮間帶的陷阱漁法,過去1、200年來是澎湖漁村重要的經濟來源,近年來逐漸沒落,但也從漁業用途慢慢轉型成觀光休閒用途,為式微的石滬文化找到新生命。

澎湖海洋生態研究者洪國雄指出,澎湖過去石滬漁業甚為發達,無論就滬口總數或產業規模來說,都是全台獨一無二,在全盛風光的年代裡,養活了無數澎湖子民。

石滬的構造為以石頭堆疊成兩側各1伸腳和中央1個滬房的形狀,利用潮差的陷阱捕魚。漲潮時魚群游進滬內,退潮時卻游不出去,漁民再持網具捕捉。

過去石滬在澎湖傳統漁村生活中扮演了無比重要的角色,在漁源充足、魚價升揚的年代,擁有石滬等於擁有財富和社會地位。洪國雄指出,當時漁村的俗諺說,男人沒有石滬股權就娶不到老婆。

澎湖石滬漁法曾經盛極一時,但隨著機械動力漁船大量出現,石滬逐漸式微,時至今日有的石牆傾倒,有的則散落成堆,石滬的所有權人也紛紛改行他就。

近幾年澎湖縣政府大力推廣休閒漁業,希望將沒落的傳統漁村文化轉型成觀光休閒,提供機會供觀光客實地參與漁民的活動,從而深入探索澎湖的漁村文化,石滬因而又有了新的生命。

每年夏天旅遊旺季時,在澎湖各個海灘潮間帶都可看到導遊們帶著一群群的觀光客在石滬上「巡滬」。他們聽取導遊介紹石滬的歷史、構造、漁法以及跟石滬相關的故事,然後進入滬房內實際撈捕,親身體驗石滬漁法。

石滬從傳統漁業器具轉變成休閒娛樂的場所,為漁村文化找到新的契機,不失為1種很好的策略,但在實際推動的過程中卻也遭遇了不少困難。

澎湖文史工作者林文鎮指出,1座石滬當初造好之後股權所有人可能只有10人左右,但傳了幾代下來,擁有股權的繼承者可能總數上百,甚至接近200人。很多石滬因為難以取得全部所有權人的同意,也就無法順利轉型成觀光休閒用途。

石滬不只可供遊客進入事休閒娛樂,從空中觀看造型相當優美,各具形態,有的宛如1條項鍊。但是一定要從空中觀看,從地面的高度是無從欣賞石滬之美的。

林文鎮說,觀賞石滬的造型之美最大難題是空中載具。可能的載具有滑翔翼、熱氣球、小飛機,但都有其困難之處,這是公部門和旅遊業者今後必須共同面對和努力的課題。
by冠妤


石滬與漁法

石滬:
世界石滬的歷史有七百多年,但是全球各地遺留下來的石滬已寥寥可數,主要分布在日本的琉球群島、菲律賓、玻里尼西亞群島及澎湖群島。澎湖的石滬是早期居民以玄武岩及珊瑚礁石所建造的捕魚陷阱,漲潮時魚群隨著潮水游到石滬內覓食,退潮時海水由石縫排出,魚群則被石塊擋住,身陷石滬的滬房裡,滬主便可於巡滬時以網具輕易捕捉。

石滬的介紹四個條件:
澎湖的第一口石滬建於何時因年代久遠已不可考,但最早有關石滬的記載出現在1696年(清康熙35年),如此算來,澎湖的石滬從盛而衰至少經歷了312年(截至2008年)。石滬的建造需要四項主要條件:1. 漲退潮的潮差要夠大;2. 要能取得建造石滬所需的石材;3. 風浪要強大;4. 礁棚面積要廣大。澎湖擁有天然的石材,即玄武岩及珊瑚礁石,居民用它們堆疊形成石滬;澎湖群島四周海岸的潮差平均達二到三公尺以上;冬季將近半年的時間風強浪大;而且珊瑚礁淺坪區域相當廣闊,所以在地理上擁有最好的條件與資源,相當適合發展石滬漁業。澎湖縣經統計共有589口石滬,其中以白沙鄉吉貝村數量居冠,有103口之多。吉貝嶼位於澎湖本島北,珊瑚礁棚廣大,海洋資源豐富,因此當地石滬漁業非常發達,目前103口石滬中,完整的尚有45口,許多已傾圯的石滬正陸續地被修復。

建造與修復石滬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及人力,需要整個漁村的勞動人口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從建造、所有權的取得、維護、漁獲分配、管理與石滬祭拜等等都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規則,在石滬漁業的鼎盛時期,石滬對整個漁村的捕撈結構、勞動人口分配、生產力的提升、漁業資源的再分配,以至於漁村的經濟與人文生活等都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然而隨著環境變遷與漁撈技術進步,漁船捕撈漸漸取代傳統的自然漁法,過漁使沿海漁業資源枯竭,石滬漁業已大不如前。早期石滬股份所代表的穩定生活、社會地位甚至男子娶妻的說帖,都隨之消逝。由於石滬漁獲不再是漁村的主要經濟來源,當石滬遭受自然或人為破壞時,滬主不再加以修復,所以只剩下少數完整的石滬。

為了能夠繼續保存完整的石滬及其文化,澎湖產官學界在2005年結合推廣”2005澎湖石滬文化祭”,希望能發揚澎湖特有的海洋文化並促進當地生態旅遊,讓更多人能更了解澎湖石滬的文化及特色,繼續將先民的智慧發揚光大。

資料來源:http://tour.penghu.gov.tw/petg/english/tch9.htm
by 冠妤



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工程無法保護的雙心石滬

工程無法保護的雙心石滬 (地方/澎湖縣)文/劉正輝

七美雙心石滬為海島居民為從事近海漁業之捕撈活動,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性產業模式,展現人類面對自然環境之在地智慧與生活巧思,同時,雙心石滬亦因獨特性之心形外觀,成為當地政府與旅遊產業之重要資源及認同象徵。

澎湖縣政府於2006年10月,將七美雙心石滬公告登錄為「文化景觀」,不過,雙心石滬受到自然資源枯竭與產業型態改變等影響,原本既存之漁業功能,已經幾近消失,原本石滬的建造者及其後人,亦不再關心石滬的存續。七美鄉公所擔心雙心石滬就此消失,規劃委託廠商進行修復,然而,許多澎湖的在地專家對於採取一次性之工程發包來進行石滬修復的構想,抱持質疑的態度。


  近日以來,七美鄉公所受到工程一再流標的影響,另外提出希望改以興建海堤的方式,降低海浪對於石滬衝擊的構想。不過,這麼一來,卻又引發工程是否將對文化景觀所強調之持續性人地互動,造成負面影響與破壞等疑慮,似乎也很難獲得支持。


  因此,若要落實保護雙心石滬的終極目標,恐怕重建一個常態性的巡滬與養護機制,才是當務之急。不過,當魚獲不再是重要的經濟來源,原本基於生計需求,無論春夏秋冬,冷暖晴雨皆天天執行的巡滬工作,有沒有可能為了保護七美重要的文化資源,至少維持每個月執行1次呢?


如果經費沒有問題,接下來的課題就是:誰來執行巡滬工作?


  或許可由最在意雙心石滬的七美鄉公所及其相關人員,以及「半鼓勵」、「半強迫」旅遊業者來共同發動及參與-有了人力資源,再找來懂得建造石滬及維護石滬的專家來協助,並結合課堂研習與實務操作之交叉運用,將可逐步達到傳遞在地知識、延續傳統技藝,同時,亦能維繫七美旅遊與在地意象之雙重目標。如果成效良好,還可將諸此工作與學校教育、社區營造,乃至生態旅遊等相互結合,建構一個可持續性之長程運作模式。


  此外,澎湖縣政府刻正規劃將全縣558口石滬,以「石滬群」的概念,進行文化景觀之整合登錄-澎湖縣政府的努力值得鼓勵,不過,必須提醒的是,光是七美雙心石滬,就要動用如此龐大的人力及物力,方能達成動態性的保護目標。因此,相關工作之初始推動階段,應避免落入過往文化資產較偏重於財產「所有權」的傳統思維,而應重新思考澎湖石滬對於澎湖縣政府與澎湖在地居民、旅外鄉親,乃至外來移民、旅遊業者及遊客等,所能引發與觸動之意義及價值,進而於此基礎條件,鼓勵更多澎湖人與非澎湖人,一起來關心及投入,同時,亦針對不同石滬之條件與特色,包括地域分佈、閒置或使用、保存維護現況、在地社群支持程度等,提出整體性之執行架構,以及階段性與差異化之推動機制,或許這才是維繫諸如石滬等重要海洋文化景觀的可行策略。


參考資料
聯合新聞網「558口澎湖石滬 列文化景觀保存」(記者:肇瑩如,日期:2007.11.8)http://udn.com/NEWS/TRAVEL/TRA1/4088163.shtml
聯合新聞網「七美雙心石滬 八度流標快坍塌」(記者:肇瑩如,日期:2007.11.15)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4097204.shtml
[2007/12/21]

BY 玉喬

走讀台灣~西嶼鄉

產業名稱:石滬

產業類別:漁業


產業特色簡述:
石滬捕魚是一種潮間帶強制性的陷阱漁法,潮水退下後,有些潮池內仍有積水,輕易地就可以捉到魚。西嶼鄉地理建滬的條件並不優越,全鄉石滬共142口分屬11個村,真的是村村有石滬;最多的是在池東、池西兩村的小池角。石滬的類型以最簡單的弧形石堤居多,共達101口,幾乎佔了鄉滬總數的72﹪,除了二崁、小池角、大池有大型石滬外,其餘皆屬小型的畚箕滬。由於現在的石滬幾乎沒有什麼漁獲量,加上近海漁業興盛,石滬多以廢棄不用,破損逾半。

國家圖書館 走讀台灣 版權所有

資料來源:http://info.phhcc.gov.tw/rdtw/rdtw/1001604/industry/industry-1.htm#
BY于暄

七美雙心石滬










雙心石滬又稱頂隙滬,因為就位在七美頂隙的位置,建造這個石滬的老師傅也是吉貝人,吉貝號稱澎湖石滬的故鄉,整個澎湖700座石滬裡頭,吉貝一個村就佔了88座。七美雙心石滬之所以能名聲響亮,在於它的造型美麗浪漫,也在於它的保存完整,因為澎湖大多的石滬不是頹倒就是已經棄置,只有雙心石滬每年都會有維修工程在進行。


石滬就是捕魚的陷阱,利用滬牆的高度,漲潮時魚兒入滬,退潮時海水比滬牆低,魚群就被困在滬內,石滬擁有者就可以到滬房內去灑網抓魚。一個石滬通常要數年的時間且集合數個家庭共同完成,所以大部分的石滬都是是私產也是數人共有的,所以巡滬的時間是由這些石滬擁有者彼此協調分配。對於冬季無法出海捕魚的日子來說,石滬是許多澎湖漁民賴以維生的經濟來源,只是隨著澎湖海洋資源枯竭,現在石滬大多不具備捕魚的功能。



景觀特色


☆木構涼亭可以休息蔽日並登高拍攝雙心石滬。

☆金龍塔旁邊有石板路可以步行下石滬。
☆雙心石滬是七美觀看日出最佳的景點,一早爬得起來的話不妨前來雙心石滬欣賞晨曦跟海面升起的日出。

☆環島攬勝采風.雙心石滬寫真,桶盤嶼柱狀玄武岩奇觀 。

餐點特色
幾年前石滬的主人在滬腳種了石花,後來七美人將其製成清涼退火的石花冰,在石獅風景區就可以買到,有機會來七美也可以嚐嚐石花冰。
貼心叮嚀
澎湖的太陽很毒,再加上爬下石滬的階梯高達99階,前往石滬要記得帶補充水份的飲料哦!另外補充一點,走在雙心石滬上面,請小心石頭路易滑哦!摔落水面可不好玩!
交通指引
可以租機車環島也可選擇島上交通導覽巴士

吉貝石滬文化館

開館時間:
自4月1日 ~ 10月31日止每日上午09:00 ~ 下午16:30(免費開放參觀、每週三休館)
導覽場次:
每逢整點一場預約導覽請提早一天接洽預約電話:06- 9911487

石滬漁業是一種在潮間帶上疊砌石堤,以便在退潮時阻斷洄游魚群的退路,把魚兒圍困在石堤內來捕撈的陷阱漁法,只有潮間帶遼闊,風浪強、潮差大,石材取得容易的地方才得以發展。據了解,全世界只有日本、琉球群島、台灣,及太平洋的部分珊瑚礁群島等少數地區有石滬漁業,而澎湖則可能是石滬最發達的地方。目前澎湖各地的石滬總數,約有580口之多,其中有88口分佈在吉貝嶼四週。吉貝嶼的石滬無論是數目還是密度都居於全縣之冠,先民就靠著這一畦畦的「海田」,胼手胝足的養活世世代代的子孫。因此吉貝不但是當之無愧的「石滬的故鄉」,更是設立石滬文化館的最理想基地。
建造石滬就像成立一家公司,必須先募集股東,擬訂合夥的契約,再合力或分段來填造。股東人數多寡完全看石滬的大小及工程的難易而定,其捕魚權則以抽籤的方式,來排定輪流的順序,吉貝人大多在每年的七月底重新抽籤。捕魚權的交接,則以日為單位,每天從0時起到24時止的捕魚權都屬於同一位股東。可以說是澎湖一項最具代表性的產業文化。

資料來源:http://www.shihu.org.tw/

BY 于暄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傳統捕魚工藝—石滬


澎湖常見的石滬多以玄武岩與石砌建而成,包含滬房、伸腳、滬灣、滬門、陸連等部位。石滬的功能,在於利用潮差捕魚:漲潮時,魚群隨海水經滬門游入滬房;退潮時,海水從石塊縫隙消退,魚群因而困於滬房,漁民再適時進入滬房輕鬆撈捕漁獲(下圖)。(繪圖/陳正堃)



資料來源: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2414

by 玉喬

石滬與社區關係


建造一口石滬所需的材料數量非常龐大,從玄武岩和硓咕石挖鑿、打造、搬運到疊築造型,都需要集合眾人的力量。

由於石滬建造的人力、組成方式,各社區不盡相同,導致後來石滬的所有權、巡滬捉魚的規則也有差異。例如:澎南地區五德里的石滬是屬於社區公廟的財產,每年輪替的執事人員有巡滬的權利,也有慶祝神旦的義務。


石滬與澎湖社區的關係,大致可歸納成三方面:

互助與分享:石滬代表著社區血緣組織與地緣組織的一種結合,大家在這當中學會互助與分享。

早期社區地位的一種象徵:早年漁獲經濟價值低,石滬通常是既無田產又無帆船可運貨者,才會閒來無事跑到海邊填石滬;後來交通環境改變,魚價好轉,擁有石滬便等於擁有財富。


與廟宇的關係:廟宇在漁村社區中是漁民尋求心靈慰藉的場所,維持廟內的香火鼎盛是漁村社區一項重要的工作。以吉貝嶼為例,石滬的漁獲收入,便成為廟裡香火錢的部分來源。


  由此可看出,澎湖的石滬不論在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都與社區具有多層面的互動關係。

資料來源:http://basalt.phhcc.gov.tw/c/c02_04.asp

by 于暄


石滬是什麼??

一.簡介


吉貝島不僅是北方的漁場,由於潮差方大,它擁有廣大的潮間帶,使得早期的先民體驗出利用潮差來捕魚的觀念,於是利用周邊的玄武岩與珊瑚礁,趁著每天退潮時堆砌石滬,用來捕魚。


根據記載,在清朝乾隆年間徵收「滬稅」 時,吉貝便擁有一口大滬、四口小滬,可見石滬的建造遠在清乾隆以前便有了。


到了日據時代,吉貝地區的石滬已增加到六十九口左右,時至今日,叫得出名稱的石滬有七十八口之多,居全臺之冠。


二.建造


石滬的堆砌過程是長久,而且辛苦,更需要多人團結合作才能完成的。


首先,將願意一起填滬 的人糾集,選定適當的填造地點,訂定嚴格的契約,選定吉日,才開始動工填造。


由於填造並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必須利用天氣比較好的季節,才可填造,所以填一個石滬往往要好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完成,像北邊的大滬「蹋仔」花了十六年才完成,可見其中辛苦。


一般說來,石 滬通常是無田產及船隻的窮人家來填造的,以吉貝陳、莊、謝三大姓氏來看,據說謝姓擁有較多的田產,所以石滬的持股較少。


三.外形


石滬建造的形狀,剛開始大都以半圓形為主,後來覺得不足需要,在滬內增加滬牙,增加漁獲量,但仍然有限,在人力足夠下,改建或新建成漁獲量較多有滬目的石滬。


四.名稱


石滬建造完成後,該給它一個名稱 ,而我們的老祖先往往依它的形狀或特徵來命名,如形狀像畚箕,就取名「畚箕滬仔」;石滬內有兩礁石像奶頭,就取名「奶頭滬仔」;整座石滬的玄武岩又粗又,就取「粗石」;滬深且可停靠船隻,取名「船仔頭」;很難到達,就取名「蹋仔」等。


七美的雙心石滬,有地球上最美石滬的稱號,成千成萬的石頭,堆成心心相印的石滬,兩心相疊,長相廝守,正是戀人們追尋的完美愛情;感性說石滬,太夢幻,落實到現實,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林會承說,雙心石滬的出現,只是一個美麗的意外。


一般石滬都只有一個滬,也就是只有一個圈住魚的地方,雙心石滬分為外滬、內滬兩個滬,林會承推測,可能是第一道滬做完之後,發現水太深,退潮時留不住魚,才做了做第二道的內滬。


石滬這種捕魚陷阱也許僅見於台灣,是平埔族、原住民或是漢人發明,目前還沒有定論。


石滬適用於礁石岸的潮間帶,依照潮流的方向,以大石頭慢慢堆砌而成,沒有固定形狀;漲潮時,海水灌入石滬中,魚群跟著飄流入內的浮游生物,慢慢進入滬內,等到退潮,滬內的海水一下減退,「魚困淺灘」,因貪吃肇禍,就這麼斷送性命,這就是石滬捕魚的原理。


為生活的所苦的先民們,大概也沒空搞浪漫,誰知道依照地形而築的滬會成為彷如心型的兩道優美線條,誰知道,失去捕魚功能的石滬,會被後代子孫轉化為愛情的象徵。


在整個澎湖群島內有500座石滬,七美的雙心石滬,是最知名的,但七美的石滬並不多,要談數量,要說壯觀,那可要到吉貝島,坐飛機由上空看吉貝島,島外一圈一圈的環繞的線條,都是石滬,這裡的石滬多達6、70座。


石滬看起來外型簡單,但做起來可是一件大工程,沒有人能夠獨立完成;堆砌石滬的石頭每個都重達1、20公斤,由附近的山上找尋適合的石材,運到現場,等到退潮才能下水工作,一天能工作的時間也不過4個小時,一群人共同做,這樣的堆疊石滬過程,花費的時間大約為5年。


也因為工程浩大,石滬很少屬於個人所有,大部分都是幾戶共有,甚至也有全村共有,若是全村共有,漁獲就歸村內的宮廟;昔日澎湖各村的自治制度相當成熟且有強而有力。


雙心石滬雖然美,但要走到滬中,在陡峭的山壁爬上走下其實蠻累的;西嶼鄉牛心山下還有一座石滬,就在路邊,比較容易親近。


堆疊石滬需要技巧,滬石該如何疊才不會毀於潮汐的沖蝕,這可是專門的學問,石滬堆完之後,也要長期維護;失去捕魚功能的雙心石滬,已可見滬外延伸的線條已有崩毀的情況,如果不維護任由崩落,這個心心相印的愛情的見證,也許哪一天也會毀於潮汐之中。
by 陳冠妤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61211483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主題介紹 作業進度 工作分工

主題介紹 :石滬
作業進度 :
第一週〈2/23~2/27〉:開學週
第二週〈3/2~3/6〉:分組、架設網站〈主題介紹、作業進度、工作分工 〉
第三週〈3/9~3/13〉: 分組討論
第四週〈3/16~3/20〉: 網路資料蒐集
第五週〈3/23~3/27〉: 書籍資料蒐集
第六週〈3/30~4/3〉: 報章雜誌蒐集
第七週〈4/6~4/10〉: 拍攝影片
第八週〈4/13~4/17〉: 拍攝影片
第九週〈4/20~4/24〉: 期中考
第十週〈4/27~5/1〉:
第十一週〈5/4~5/8〉:
第十二週〈5/11~5/15〉:
第十三週〈5/18~5/22〉:
第十四週〈2/25~5/29〉:
第十五週〈6/1~6/5〉:
第十六週〈6/8~6/12〉:
第十七週〈6/15~6/19〉:
第十八週〈6/22~6/26〉:

工作分工 :
陳冠妤 相關文字資料蒐集
吳玉喬 相關影片 圖片蒐集
林于暄 資料整合

組員介紹

陳冠妤 : j22208655093@yahoo.com.tw 0988213552 看書、爬山、出門玩

吳玉喬 :
opq0405@yahoo.com.tw 0912997362 打電腦、聽音樂

林于暄:
annie761214@yahoo.com.tw 0972279526 聽音樂、吃美食、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