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石滬與漁法

石滬:
世界石滬的歷史有七百多年,但是全球各地遺留下來的石滬已寥寥可數,主要分布在日本的琉球群島、菲律賓、玻里尼西亞群島及澎湖群島。澎湖的石滬是早期居民以玄武岩及珊瑚礁石所建造的捕魚陷阱,漲潮時魚群隨著潮水游到石滬內覓食,退潮時海水由石縫排出,魚群則被石塊擋住,身陷石滬的滬房裡,滬主便可於巡滬時以網具輕易捕捉。

石滬的介紹四個條件:
澎湖的第一口石滬建於何時因年代久遠已不可考,但最早有關石滬的記載出現在1696年(清康熙35年),如此算來,澎湖的石滬從盛而衰至少經歷了312年(截至2008年)。石滬的建造需要四項主要條件:1. 漲退潮的潮差要夠大;2. 要能取得建造石滬所需的石材;3. 風浪要強大;4. 礁棚面積要廣大。澎湖擁有天然的石材,即玄武岩及珊瑚礁石,居民用它們堆疊形成石滬;澎湖群島四周海岸的潮差平均達二到三公尺以上;冬季將近半年的時間風強浪大;而且珊瑚礁淺坪區域相當廣闊,所以在地理上擁有最好的條件與資源,相當適合發展石滬漁業。澎湖縣經統計共有589口石滬,其中以白沙鄉吉貝村數量居冠,有103口之多。吉貝嶼位於澎湖本島北,珊瑚礁棚廣大,海洋資源豐富,因此當地石滬漁業非常發達,目前103口石滬中,完整的尚有45口,許多已傾圯的石滬正陸續地被修復。

建造與修復石滬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及人力,需要整個漁村的勞動人口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從建造、所有權的取得、維護、漁獲分配、管理與石滬祭拜等等都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規則,在石滬漁業的鼎盛時期,石滬對整個漁村的捕撈結構、勞動人口分配、生產力的提升、漁業資源的再分配,以至於漁村的經濟與人文生活等都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然而隨著環境變遷與漁撈技術進步,漁船捕撈漸漸取代傳統的自然漁法,過漁使沿海漁業資源枯竭,石滬漁業已大不如前。早期石滬股份所代表的穩定生活、社會地位甚至男子娶妻的說帖,都隨之消逝。由於石滬漁獲不再是漁村的主要經濟來源,當石滬遭受自然或人為破壞時,滬主不再加以修復,所以只剩下少數完整的石滬。

為了能夠繼續保存完整的石滬及其文化,澎湖產官學界在2005年結合推廣”2005澎湖石滬文化祭”,希望能發揚澎湖特有的海洋文化並促進當地生態旅遊,讓更多人能更了解澎湖石滬的文化及特色,繼續將先民的智慧發揚光大。

資料來源:http://tour.penghu.gov.tw/petg/english/tch9.htm
by 冠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